7月31日,我院“访谈中医名家,传承治学精神”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三位成员在陶方方副院长、黄宏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沈敏鹤教授家中进行了采访。
沈敏鹤,十大信誉网赌大全研究生导师,省级名中医。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吴良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第二批中医研修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学科和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维持治疗学科带头人,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一职。
先生精神饱满,亲切和蔼,待我们一行抵达后亲自出门迎接,先生热情招待了我们,侃侃而谈,由奥妙的医理谈至临床的治法方药,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做比喻,彰“大道至简”。访谈小组成员们深受触动,也非常感动于沈老对中医的热爱和付出。
现将沈老的中医治学精神梳理凝练,向我院广大研究生学子分享:
#1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要想学好中医,离不开国学的熏陶。“不通国学,无益以医学”。就如字的笔锋走势、画中动植物的分布与平衡、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意象、武术中的刚柔无一不是阴阳大道的展现,而每年一度的膏方节中,医者须以毛笔书写膏方,相应地就要求医者有一手好字。故而,在国学的熏陶中体味阴阳之理、变化之妙对医者临证有莫大的帮助。
除了国术之外,我们还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红利。以消化内镜为例,消化内镜所摄影像和病理实为中医医者肉眼望诊,从宏观向客观与微观延伸,丰富了医者的精准辨证。
在知识储备上,我们不仅需要深入学习中医相关的课程,还不能落下西医的学科学习。中医重视望闻问切,司外揣内来研究疾病、分析疾病,而现代医生视触叩听的基础进一步向客观数据迈进,引入了影像、检验,并不断发展,所以作为一位现代中医,需要学习与掌握西医知识,并能运用现代科技带来的成果为我中医所用,才能与时俱进,丰富中医内涵,为发展与创新中医奠定基础。因而,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成为一个优秀中医师的必备要素之一。
#2
经典为基,知行合一
“重经典、强国学、多临床、常游学”,四大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石。我们在研究生阶段至少专攻一门经典。在书籍的选取方面,沈老建议先从5版的教材入手,这些5版的教材均是出自中医大家之手,很多都配有相应的古籍出处,研究价值比较高,然后再去研究明清医家的著作,再去拜读唐宋与以前的中医古籍。读古籍,与古人进行学术交流,更能增进中医人的知识与智慧,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
此外,沈老建议大家多临床、反复临床。“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很多久病的患者医学经验远比初出茅庐的医师丰富,很多投石问路或者西医叫诊断性治疗的策略其实都是在向患者学习的体现。
我们要常游学、跟名师,向不同的名家学习经验。学会在读书中思考,到临证中体悟,通过自我感悟的方式将知识转变为智慧,此乃治学之要。
#3
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
先生认为,临证之中,当须讲求“心治为君,药治为将,食治为相”。古人有云:三分药治,七分心治,所以行医之中一方面需要医者安抚患者,抚慰他们创伤疲惫的身心,另一方面需要医者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若患者对医者毫无信任可言,就甭提用药的依从性问题了,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在做人治学的方面,先生讲求“学不嫌多,问不嫌丑”,“谦和”、“仁德”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优秀的品质。只有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才能海纳百川,不断地虚心学习各种知识来丰富自己,服务好每一个病人。
(与沈敏鹤教授合影。前排左起:陶方方、沈敏鹤;后排左起:张瑞迪,来伟栋,黄宏,蔡璐璐)